一篇好文 >地图 >工作范文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时间:2025-04-12 作者:一篇好文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5篇)。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

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学,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学习难度的,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上没有对语文语法进行落实,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显得很被动,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纵深开展。同时,作为新教师缺少初中的教学准备,很难做到把初高中的教学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中就需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此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知识点的不遗漏及知识点的衔接。

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自己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下面,我简要的列出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首先进入文本,让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朗读,并进行对比、点评。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的特色少不了朗读,这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要突出的一个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也需要重视语文的语感培养,同时在阅读中提炼出文章的内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我抓住一个线索——就是:退!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①为什么要退? ②谁去退? ③怎么退? ④退的结果如何?从这个角度走进文本,进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分析等等。

3、在课文进行到最核心内容,即烛之武怎么退秦师这一部分时,又要求学生继续朗读课文,并且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相应的语气,节奏,感情基调等方面的提示信息,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朗读训练。

4、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就是讨论烛之武能够说退秦师所运用的游说艺术。深入分析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题,并且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谋略的存在的出发点和原因等等。可以适当的扩展,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

5、最后讲到晋文公被迫退兵,分析其退兵的最根本原因,从中归纳总结主旨,引导学生把握叙事结构。进而从课文学习中得到些体会,如写作中,或者口语表达中能够学以致用。

到这里,这是在汇报课设计中所希望展示的所有教学内容。从中可以发现的问题如下:

1、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备教案,备教材,更主要的就是备学生。所以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而实施教学计划,尽管这是一堂教学汇报课,但是却不应该因此打乱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切忌过急、过快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主,和忽略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即我在本节课授课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作为我的展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渗透,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

改进计划: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之前,重点的是梳理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并且重视总结归纳,给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同时适当的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给学生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2、在本课的设计中,围绕一个“退”的线索开展教学,虽然看上去目标非常的突出,教学思路很清晰,但是我却忽略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以字词为主,以讲解文言知识为核心,进而扩展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所以,我的设计中课堂结构分配不尽合理,应该把教学中关于“退”的几个不重要的问题一笔带过,因为不是重点,也不是考点,甚至可以跳过不讲,不占用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而把文言知识点串联在课文教学的设计中,并力求当堂消化。同时,在课堂设置中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一课一得”便是收获,不求多、不求泛、而求透彻,应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一堂课应以基础的文言知识教授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把语文课变成历史课。

改进建议:在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位,优化课堂结构,细化每一个步骤。在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做到突出重难点,这部分要多花时间讲解,并且注重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而相对不重要的知识点,教学中应简要的概括和总结,进行一下梳理,要求学生识记即可,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花费太多时间,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率。

3、我在课堂教学中,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了太多的小问题,使得课堂环节重点不明晰。有些问题实质是无效的提问,并且问的`太细小就显得零碎,没有整体感。

改进步骤:今后在备课中要注意多设置大问题,并且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言,使得上一个问题和下一问题间能够环环相扣,步步逼近。如:通过改变课堂设置的角度,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如何退”这一问题上,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说,多思考,适当的给予补充。切忌以自我思想为导向引导学生说出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不要太多的分析“策略”问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4、要注重实现传统课堂与有多种课程资源整合的课堂间有效的结合,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资源是很好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但不是主体,并且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要求,要明确并不是什么课都适用,所以教学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运用的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问题中,我曾经接触过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程翔,他的观点就是在某些情感类的文章教学中,有时候反而是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更理想,不希望用外在的教学资源肢解了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破坏了教学情境和气氛。而对于类似说明文一类文章的教学时,因为学生缺少直观的形象认识,缺少体验和感悟等,可以借助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进而更好的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教学效果。那么,经过评课后,我也在思考,到底文言文的教学是应更适合哪一类的课堂?我也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学习同事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探索,我认为如果能够较好的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教学中效果比传统课堂,即以教师主导走进文本的效果更好。当然,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过早下结论。

好处是:

一、在多媒体等资源的辅助下,可以有利于教师展示已经梳理出来的知识点,给学生直观的展示,更容易把握重难点。

二、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可以使课堂不那么沉闷,让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保持注意力,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思路,从而促使目标的实现等等。

要注意的是:

一、课件上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学生的谈论后,教师最后给予纠正和指导。所以,课件上不要展示出标准答案。

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运用能力,课件怎么样才能更有效的辅助教学?是漂亮?是色彩、花样多变?是字体复杂?……所以,教师要加强自己媒体资源运用的技术,才能设计出为课堂服务的好的教学资源。

5、还有一些就是语速的把握,教态的自然,板书的设计等问题也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规范化,把功夫用在平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夯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

最大的感悟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汇报,深感肩上的担子重了,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要想干好这份工作,除了热爱还远远不够,更要学会专研。所以,作为新教师本身缺乏经验,有诸多的不足,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把这份职业变成事业,变成兴趣,变成自己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放下繁杂的思想包袱,静下心好好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请自己整理到摘抄本上。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4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语文必修一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语文必修一学习技巧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2)词语串连法: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5.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6.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5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的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许多古汉语词句。扫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学生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理性之美。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把握“言”“文”这两点。

所以,我在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了烛之武深沉的爱国情怀。教材是学习写作的范例,也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本文中总结写人叙事的技巧,归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并在写作中学以致用。本教学设计力求稳、实,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少而精,由整体到局部,思路清晰,侧重学法指导,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这篇教学设计还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课文达到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从而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实现了学生、教师角色的还原转化,在老师的'导演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热烈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加讨论,学有所得,感到古文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逐步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地方还需改进。

首先就是部分学生预习不扎实,马马虎虎,不能按照要求去做,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其次课堂评价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激励性的语言单调不够丰富,对学生之间的、小组之间的评价有些欠缺。这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本文来源:http://www.phw1.com/p/1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