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 >地图 >工作范文 >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时间:2025-04-15 作者:一篇好文

最新报任安书读后感(集锦四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4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1

流连于唐朝的繁华,仰慕于宋朝的儒雅,惊羡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徜徉于明清的肃穆庄严,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在我的心中,我敬仰的,爱慕的,永远是那独树一帜的汉朝。因为在那里,有着让世人景仰的大智大勇的人太史公,有着让世人炽爱的彪炳后世的《史记》。WwW.PhW1.Com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处处是情,震古烁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拔、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为《史记》献身的无畏的精神。司马迁是位大智大勇的人。

司马迁被"诬上"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读后感《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一位诗人说:真正勇敢的人不是轰轰烈烈的去死,而是为了某种事业苟且偷生的活着。太史公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责骂。这是何等的伟大气魄啊!

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拔,矢志不渝。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这些成功的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些非凡之人的高贵人格,他们像那盏指明灯一样。始终照耀司马迁的路。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他整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已弄得血迹斑斑。这是何等的艰辛啊!非凡之人,需要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精神需要有非常的追求,非凡之目标理想。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非凡的人。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生前屈辱苟活,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伟哉,司马迁!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2

读罢《报任安书》,我被司马迁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总想了解他是如何写出这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文章,报任安书读后感。字里行间的愤懑,不满与痛苦,从何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使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官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还有理想要实现,还有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不能就这样含冤而死。于是,他毅然接受官刑,最终写出了不朽著作《史记》。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价值,而是在困境和挫折中,创造骄人的能够留传后世的成绩。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人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许多作品足以震撼心灵,可却不了解那些光鲜艳丽的音乐章后面,埋藏着他曲折的一生。贝多苍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音乐天赋,他的爸爸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位音乐家,从而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不惜对小小的贝多芬施加武力,当贝多苍不认真练琴时,爸爸甚至饿他,关他在小黑屋里。但这没有成为贝多芬前进的阻力,多年后,他终于小有成绩,正当他的事业爬上巅峰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而与此同时,他深爱的女人,幼稚自私,风骚的爱丽丝也因不理解贝多芬的事业而离开了他。贝多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对他的打击非同小可。在短暂的低迷后,他重新振作,创作出了更加精彩的音乐。然而,挫折还在不断地攻击着他,三四年后,贝多芬失聪了。然而令我们震撼的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贝多芬竟然又创作出了震惊世界的《命运交响曲》,铿锵有力的曲调仿佛描述了他铿锵有力的一生,给我们上了铿锵有力的一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时的处境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躺在病床上口述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些伟人的事例,都和司马迁一样告诉我们:困境往往使那些有梦想、有意志的人们更加坚强。

司马迁心中有一股气,这是对皇帝、对专制不满的怨气,忍辱负重的豪气,正是有这股气,才使司马迁在极度困难和痛苦的时期,实现了他那“重于泰山”的价值。他坚忍的意志,对理想的坚持,对生命的忠诚,值得我们用心去思考、学习!

在黑暗中,破茧成蝶,重生!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3

《报任安书》曾经在中学课本上出现过,后不知缘由落到了隐身于读本的境地。曾经读过,但是印象已经比较模糊。今日再读,有了新的思考。

“推贤进士”不过任安婉曲之词。判处腰斩下狱之前作此书信,其主要意图往往不在于替国家举荐人才。更多的恐怕是希望司马迁爱惜人才。那么,人才将死,如不能保其生,则断无推贤进士之可能。

可是,司马迁“刑余之人”,未受刑之前,力保李陵,罪及自身。如今情形,“推贤进士”怎么可能?司马迁一定经过了痛苦的思索与斗争。所以,“阙然就不报”。痛苦的挣扎之后,司马迁显然想明白了一些问题。于是,有了这封信。

一部分写死,另一部分则写生。

死,要死的高贵,死得其所。古人之死,怎样才是高贵,死得其所呢?于士大夫来讲,为国尽忠,恪尽臣节,显然是死得其所。至少就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来看是这个样子的。高祖刘邦开始重儒道并重。武帝刘彻则独尊儒术。司马迁有此认识,显然是很对的,况且,有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认识是很有道理的。

“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大夫犯了罪,免于惩处。而是说,士大夫犯了罪应该在国家追究惩处之前就引咎自裁。这样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样子,获罪于国者,当以身报之。这也算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作为司马迁来讲,身份地位低贱。不在士大夫之列。以罪囚之身而死,辱身在先,辱祖在心。死,不关节义。虽死,于己无益,于国亦无益。

这里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那就是人的生命是应该有些意义和价值的。

既然无益,不死也罢。死则可惜!

之后讲生。人都是贪生的。非死不可,一定是为了心中所想,比如“激于义理”。为了节义而死,这不是最难的事情。也就是说,死,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选择了“死”,极有可能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选择生,则可能是选择了艰难。能够“隐忍苟活”,一定是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种精神支撑,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信念,还可以是亲情、责任等等。司马迁的精神支撑是什么呢?——创作《史记》,流传后世。这样,虽表面卑贱,实则高贵。什么样的生命能够比“不朽“更加高贵呢?

司马迁举出历代圣贤的例子,将他们忍辱不死,发奋有为。旨在表达一种生命思考。命为志存!

志不在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古往今来,能实现者,鲜矣!然而,司马迁实现了!似乎是屈辱的活,实则是高贵的生。正是因为生得高贵,才有可能死的不朽!

于是,有一闪念。可能这就是屈辱、苦难的灵魂更加高贵的根源所在吧。也难怪,艾青礼赞自己的乳母的“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苦难与高贵就是如此之唇齿相依。当然,此种思想,“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4

刚阅读完《报任安书》时,我的脑子里只有“直男”二字,好像看到除去《询问司马迁》中“始终追求善良和正义的心灵,心灵总是在剧烈而又严肃的跳荡着”的他,坚忍不屈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他伟大形象之外的样子。不为别的,只为司马先生那一句“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也许你要说,现在的人重事业轻家庭都不足为奇,更何况远在两千年以前的司马迁呢?可就如现在也存在众多热爱家庭的好丈夫一样,古时候也存在着书写《浮生六记》、带着妻子畅游天地的沈复,与李清照相濡以沫的赵明诚,那么以此类推,相信在民间这样的例子也不算少了。而相比之下,单从司马迁这一句话看来,我真是为他的妻儿寒心啊。就算是为了表现自己真真是“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就算这根本不是这篇文章、乃至这一段的重点,他能将这句话写下来,我想他也算真正配得上“直男”的称号了。

想到这,我真是为司马迁的妻儿打抱不平,然而当我正要跟小伙伴们“举报”司马先生的“直男”事迹时,他那刚正不阿的样子又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再次阅读几遍《报任安书》后,我真正被这位“钢铁直男”打动了。他是有理想的,为了那个也许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理想,哪怕遭受冷艳嘲笑,哪怕背负屈辱的宦官之名,他“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都只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我想这也就是《询问司马迁》中“在受尽专制君王肆意蹂躏与惩罚的淫威底下,依旧保持着这种秉笔直书的品格和勇气”的司马先生吧,引得班固也衷心赞颂他:“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他在《报任安书》的开头就解释,自己没有“不相师”、没有“用流俗人之言”,他被误解了多久,被那一双双狰狞的眼睛盯了多久,都没有什么话能拿来宣告天下“我是清白的”,在给友人的信中,习惯了被误解的他也只能说“仆非敢如此也”。他原本是一个多么刚强正直的人,却也未能在笑里藏刀的势力场中保全自己,最后只能在恐惧中谨言慎行。可在千疮百孔地走出势利场的那一刻,留下的,仍是那个不过想“成一家之言”的他。

写到这里,我不禁要说,先前那个质疑司马先生的自己真是幼稚,怎么就不想想那个遭受了残酷宫刑的他有何面目回家,面对妻儿,面对那个曾是、却早已不属于自己的家。也许鲁迅先生口中的那个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先生也曾躲在屋后,用自己最后的温柔,偷偷地看看妻儿,回忆起以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不禁想伸出手去抱抱那满地乱跑的孩子,搂搂那窗边日夜等他归来的妻子,但他什么都不能做,他只能悄悄地看着、念着、爱着,毕竟连自己都快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又哪来的勇气去给妻儿承诺以往的生活?

或许司马先生真的就是一位毋庸置疑的直男,但,钢铁直男也有一颗热腾腾的心啊!

本文来源:http://www.phw1.com/p/2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