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 >地图 >心得体会 >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时间:2024-01-24 作者:一篇好文

相关推荐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1000字。

当我们历经磨难有所收获的时候,通常就要为自己制定一份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行文方式要“形散神不散”,经过反复推敲小编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建议将本文保留以备需要时参考!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1

一辈子做教师,如果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生活而教学,则生活的意义和动力不能说很好,而如果有了信仰,你的教学生活将日新一日,阳光一生。愿你做一名具有热情、期望和可信任的有效教师,再研究有效教学。

一、做一个热情的教师

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的“热心”;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热情的教师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投入学习。唤起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师的这种热情密切相关。

热情的教师与学生建立了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学生在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环境中学习。教师教的轻松惬意,学生学得愉悦舒畅,教学中,精彩的情节,生动的描写,美丽的语言和会心的微笑,那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碰撞,他们好像走进了艺术的长廊,在漫步,在交谈——和书本、和孩子,也在和社会、和自然……

二、做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

有效教师总是能够积极期待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掌握所教的内容,而他们有能力帮助所有的学生学会。以前,我学心理学时看过《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一书,正是教师的语调、脸部表情、接触和姿势表现出了对学生获得成绩的期望,导致了学生取得非凡进步。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能力,倍加努力,取得更大成功。当孩子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时要降低难度,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他们变得自信、能力增加时,要保持适度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激励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做一个可信任的教师

“有效教师”总是让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一是教师的人格。

我切实感受到,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有效教师。要作一名有效教师,除了具有以上三种品质外,还要有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具有创新能力。

创造性是区分“研究者”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名教师要勇于开拓,对新思路、新模式抱有刨根问底的热情,能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不盲从和迷信权威。

第二,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作为名教师应视野开阔,思维敏锐,眼光独到,对各种有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适时地把这些信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为一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第三,具有设疑能力。

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能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情况下产生疑问,发现矛盾,并对此穷追不舍,有所发现,一个有效的教师,要有想法,要有追求的目标。善于观察、善于反思,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真心去感受情感,用真实去感悟研究。

学习给人以知识,感悟给人以思想,实践给人已经验,研究提升了人的职业境界。今后我将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为一名有效教师,不断超越自我,进行更多地有效教学。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2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有学问”不等于成“人”。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人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学生并非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也不是教书的机器。教师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教人成人他必须自我成人,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没有教育信仰。因为“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定的中间环节,它不单纯是知识,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力的灵魂。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认清了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力和学校精神这三个概念的内涵,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开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3

“没有信仰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肩负起科教兴国的伟大责任。”这是学习完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腾彪同志关于“三有”教育理念后的最真切的感悟。

我认为一个有信仰的教师,首先是教师要有专业的品德修养,这也是师德。在每个人的人生路途中,教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求。

1、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影响很大;

2、关爱学生要有实际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勉强式的方法;

3、人生要有目标、有规划、有奋斗。有目标,有奋斗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4、教师要有拥有良好的心态。

只有心态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只有高品质的教师才会抗拒诱惑、淡薄名利。

当学生对学校极其相信、对学校里的老师极其尊敬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当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信仰以后,所以一切看似问题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评意见采取什么态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内容决定的,而是首先看学校、教师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要看学生是否崇拜你。当学生对他的学校极其相信了,对他的老师极其崇拜了,学生还会不听话吗?学生还会对你教的内容不感兴趣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让学生敬重你,这两点是很重要的。在言谈举止上,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在赢得学生好感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从内心敬佩的老师。让每位学生都爱上你,愿意与你亲近,与你交流。古语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让学生爱上你。

我个人认为,爱上你(老师)不仅仅在课堂,时时处处都可以,食堂里,寝室里,操场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只要让每位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你对他(她)的爱,那么,你也就得到了学生们的爱,因为这种情感是相互的,是可感可触的。教师用爱心去呵护学生心灵,用爱心去启迪学生智慧,点亮学生的人生灯塔。每位学生都不是冷血动物,只是情未到深处。你一定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

当然,毫无疑问只有这些爱是不够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只具备了“德”,在“学识”上还要让同学门佩服你,崇拜你,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你想啊,学生崇拜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学识渊博,海阔天空,侃侃而谈,不仅本科目知识很棒,提到其他的知识你也能表现的很优秀,同学们能不佩服你吗?

做有信仰的教育,当有涵养的老师。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到过的最纯净、最美丽的地方,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涵养的魅力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天堂!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4

为了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品位,转变教育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龙安区教体局在全区中小学倡导开展了“三有”教育,具体内容是:“做有信仰的教育、办有文化的学校、展有情感的课堂”。

这是依据国家教育的新形势及龙安教育发展现状制定的新的教育蓝图,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龙安的具体落实,是对“三名”工程的传承和发展,是实践“中国教育梦”、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

在“三有”教育的三项内容中,“做有信仰的教育”是引领,“办有文化的学校”是抓手,“展有情感的课堂”是重点。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地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真挚情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展示情感课堂是我们光荣的使命。

所谓情感的课堂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展有情感的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生动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具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并对学生的**活动充满信心。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心理兼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仅是老师,更是与之交心的最亲密的朋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情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想而知,“情感”对教学有多大的作用。正如一位学者说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5

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到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又如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6

作为一名教师,熟读各种教育理论专著及经典案例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读过很多教育专著,但其中最钟爱的却是张仁贤老师主编的《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一书,每次翻看,都能给我带来心灵的感动。

这本书是“中小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探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系列丛书之一,在“总序”中编审委员会主任顾明远老师就教育工作者对于新课程应该有怎样的基本态度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告诉我们在中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及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善于学习,高屋建瓴,实事求是,科学对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态度来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另外,在每个版块的序言部分,都有像诗一样美妙的句子来形容教育的真谛,如“爱心篇”中写到“爱心是孩子的阳光,是教育的绿色。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教育的一切都源于爱学生,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在“爱心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报复与报答》这个小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坏孩子”前后经历了两个老师的谆谆教导,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的经历。第一个老师冷嘲热讽,用尽能用的惩罚,尽一切刁难之能事,可结果却是孩子以他能想到的办法,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去报复。“坏孩子”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中一天天变得更“坏”。另一个老师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用热切的期待去要求他,用真诚的沟通打动他,用赞赏的语气表扬他,“坏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一个浑身“毛病”的“坏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着很多“闪光点”的好学生。前者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而后者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即老师对孩子热切地期待,潜移默化地鼓励,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慢慢的,学生接受了老师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了信心,从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再如“引导篇”中提到“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压制,不是围墙,而是启发,疏导,教人主动发现,教人自我修养的艺术,它应给知识发现以方法,给智慧开启以钥匙,给行为指向以方向,给思想畅达以道路。”在这一篇章中,各个案例中的主角——教师,都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训练,而不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教学的框架中,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出来。几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以宽松的氛围,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真诚篇”中所倡导的“‘真诚’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穿流一条理解的小溪。教育需要真诚,师生交往不能没有真诚,教育应求真求诚。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只有真诚赢得真诚,孩子的心弦才会受到触动。”……这些理念的提出,和我们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在师长充满真诚的引导下,在感受到平等、尊重的氛围里,一定会快乐的学习、成长。

另外,激励也是一种艺术。在本书的“激励篇”中,对这一理念多有论述,并辅以相关的案例,让教师反思。其中大家熟知的“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又一次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陶行知先生的宽容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缺点,并苦口婆心地去“教育”,久而久之,得不到肯定和激励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使我们充满“爱”的叮嘱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其实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并时时保持一种“向善”之心。很多情况下,只有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而不重犯”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期待。而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宽容以待,这样做最能引发他们心中的愧疚之感,使其产生感激之情,从而努力改掉以前的毛病。“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也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人有“余音绕梁”之说,掩卷沉思,我方解其中滋味。这本书不愧称为“心灵启示录”,它带给我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师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职业,而教育则是一项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是教育的重大责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管理有方,但无定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断地学习实践,让更多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给心灵更大的启示,与时俱进,逐步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7

我是零五调入十四中的,刚开始的那几年,学校开始搞寄宿制办学。开学后,住校学生经常半夜跳墙出去上网打游戏,曹校长每次都会督促领导班子们到网吧去找学生。记得有一次,学生又跳墙跑了,我和几个班子成员一块儿去找那个学生,当从网吧里面把那个学生找到时,那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在打游戏,下楼时,那个学生却下不了楼,跳墙出来时把脚崴了,脚脖子肿得像发面包,我和几个同事轮流把孩子背回了学校。

我这儿还有一个让我们做教育人的感到特尴尬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冬天,大早起的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在学校门口硬是不进门,爸爸在那儿对儿子吼,爷爷在那儿对孙子哄,孩子就是不进校。班主任尤锐老师仔细地询问了一下孩子不上学的原因。

孩子不是特淘气的那种孩子,孩子比较内向,开始站在办公室里硬挺着脖子一声不吭,被大家问急眼了,学生开口说话了,孩子说:“上学有啥用?上到最后还不是回家?!”爷爷赶忙举例子,说:“小姑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孩子说:“考上大学又咋样?还不是照样回家给人家打工卖衣服?迟早都是一样的,我还不如早点回家帮爹养猪呢!”

为什么学生脚都肿成那样还要跳墙出去?原因只有一个,不爱这个学校!为什么那个学生那样义无反顾地要辍学?学习没有意思,没有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一种信仰,不崇拜学校。

什么是信仰?《辞源》里是这样解释的: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当学生对学校极其相信、对学校里的老师极其尊敬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当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信仰以后,所以一切看似问题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学记》中说得很好,“亲其师,信其道”。为什么学生砸我们的玻璃,为什么学生脚都肿成那样还要跳墙出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评意见采取什么态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内容决定的,而是首先看学校、教师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要看学生是否崇拜你。当学生对他的学校极其相信了,对他的老师极其崇拜了,学生还会不听话吗?学生还会对你教的内容不感兴趣吗?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崇拜你呢?如何让学校、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信仰呢?我个人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下面两点:

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让学生敬重你,这两点是很重要的。在言谈举止上,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在赢得学生好感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从内心敬佩的老师。

在学校里,我特别崇拜杨志勇老师,凡是他教过的学生,学生们都特喜欢他,细问学生,学生都会告诉你,学生们一定会如数家珍般的告诉你杨老师的优点:讲课激情四溢、谈吐幽默风趣、教法通俗易懂、板书漂亮潇洒、球技飘逸华丽……你说,这样的老师,谁不喜欢?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老师,还会不喜欢他的学校?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用对学生真挚、深沉、无私的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崇高的品质、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育人艺术,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威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8

来到十四中第五个年头了,伴随我一路成长的有希望与失望,有欣慰与伤心,更多的是着急与迷茫。这五年来,每一个学期,我都辛辛苦苦、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英语,可到头来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这让我很疲惫,学生很茫然,家长很伤心。在学习了“三有”教育后,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我的教育缺失了信仰,我的课堂缺少了情感。因此,我要找回教育的信仰,实践有信仰的教育。

赵局长在“三有教育”中提到,我们的教育信仰是养正育德,止于至善。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应该从自身的修养正道、养育德性做起。在以往的工作中,我性子比较急躁,爱批评学生。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坐在第一排,每次上课的时候既不翻开课本,也不注意听讲,要么趴着,要么低着头弄自己的东西。起先,我总是提醒他,督促他,可是他总是屡教不改。有一次,他干脆说:“你别管我了,到期末我给你考及格就行了!”我气得把课本给摔了,说道:“难道你是为老师学习、考试的吗?你就这么学习,就这样的态度,怎能学会、学好呢?”那天我很生气,也很着急,觉得学生都放弃自己了,我何苦呢?后来,通过其他老师了解到,该生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父亲,父亲又经常不在家,还给他找了个后母,后母把他托付给奶奶照顾。

奶奶只能给他做做饭,不能从学习、精神上照顾他。他觉得很自卑,对人有一股敌意。了解到这些后,我从各个方面都给了他关心,并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鼓励。慢慢的培养他的兴趣与信心。我终于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他会心的笑了。通过这个学生,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道德高尚的学生也爱曾经有过失的学生,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以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礼记·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意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因此,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要认真备课,做到尽善尽美,,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学生造成终生难忘的印象。

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成为教育的神。展有信仰的课堂,才能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三有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篇9

日前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们全体教师进行了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关于“三有”教育理念的学习,通过学习有很多的感触,现下跟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所谓“三有”即:做有信仰的教育、办有文化的学校、展有情感的课堂。这是依据国家教育的新形势及龙安教育发展现状制定的新的教育蓝图,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龙安的具体落实,是对“三名”工程的传承和发展,是实践“中国教育梦”、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对龙安教育将有深远影响。我从第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知。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哈·纪伯伦。在哲学家看来,“信仰往往展现为人内在对自我要求的定力”,一个有信仰的人,其内心会有一个对照的力量(超越力量),并能够为之负责和奋斗。推及至教育信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信仰更多的应该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中进行体现,我认为就是教师本人对教育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待学生就更能够体现公平,有爱心。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坚定我们的教育信仰——养正育德,止于至善,并以此不断推进教育实践的改革,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越来越好。

我对文件中的这一部分很有感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就是我们追寻的“教育梦”。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把人的全面、持续和个性化发展作为实现“教育梦”的最高追求。学校发展以“教育梦”铸就学校辉煌明天为本;校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信仰、有灵魂。”

教育信仰是作为教育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需要,要想实现真正的教育,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和学习,通过与更多同龄人的交往让他们感受不同于家庭的'氛围,在这里,是公平的,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你可以选择越来越优秀,不管是学习,还是艺术,这里都是很好的去处。

我们要做有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学生,才能视教育为终身事业,并为之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文件中说“有信仰的教师选择教育,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对人自身的信仰,倡导“以人为本”。一个有教育信仰的教师,要从获得教育学知识走向对教育意义的把握,要理解教育,理解人,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

我认为一个有信仰的教师,首先是教师要有专业的品德修养,这也是师德。在每个人的人生路途中,教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求,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影响很大;其次,关爱学生要有实际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勉强式的方法。关爱学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时兴起,它需要你终身的默默无闻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再者,人生要有目标、有规划、有奋斗。有目标,有奋斗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教师也要不断前行。第四,教师要有拥有良好的心态。只有心态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只有高品质的教师才会抗拒诱惑、淡薄名利。

“没有信仰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肩负起科教兴国的伟大责任。”以此结尾,大家共勉!

本文来源://www.phw1.com/p/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