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 >地图 >心得体会 >

张桂梅先进事迹感想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以及感想

时间:2024-01-11 作者:一篇好文

相关推荐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以及感想3篇。

当我们听过看过之后,受其中的启发会引起思考与联想,经历和阅历结合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写心得和体会。 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被要求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新颖又有趣的心得体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以及感想 篇1

学校办起来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张桂梅发现,即便有了免费高中,大山里的家长也还是不愿意把孩子们送进来。她劝说家长,守在大山里干什么,让孩子去读大学,才会有未来。读大学如果没有钱,学校也会帮忙。

张桂梅苦口婆心劝导,打消了很多家长关于学费的顾虑,从那些重男轻女的家长手中把女娃们带出家门,牵着孩子们的手去敲响走向世界的门。

开课后,张桂梅又面临着另外的难题。山区们的孩子基础差,有些连小学都没读完,高中的知识对于她们来说太难了。张桂梅与老师们制定学习计划,拼尽全力帮助孩子们从基础一点点学起。

沉重的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她患上肺气肿、肾囊肿等23种疾病,每天要靠止疼片顶着,拒绝住院治疗,她把全部时间都给了学校的女孩子们。

2004年,张桂梅突然病倒昏迷,大家赶忙将她送到医院抢救,没想到她醒来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能不能把我的丧葬费提前预支了,我要看着这些钱用在孩子们身上我才放心”。以为自己将死的张桂梅,都不忘想着她的孩子们。

第二天,张桂梅不顾医生劝阻又回到了学校。作为校长,她是严厉的。作为孩子们的“老妈”,她是拼命的。

孩子们基础差,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在高考时与那些从小底子就很好的学生竞争,唯有带着好孩子们一起“拼命”。

女高里,孩子们从早课到晚自习,张桂梅一刻不停监督和督促孩子们。在食堂,她都拿着喇叭管理纪律,孩子们午饭时间都是规定好的,她们竭尽全力把有限的时间整合起来用于学习。

这是最笨的办法,但也是唯一的办法。很多人认为张桂梅的教育是“填鸭”,但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山里孩子们最可行和高校的办法了,他们只能靠高考去改变命运。

张桂梅回忆,当年有一个学生差5分没有考上北大,那个学生把所有教材都背了4遍,最后还是与梦想大学失之交臂。张桂梅讲道,自己都“后悔死了”。也许在某一天她再督促一些,孩子的未来可能就会增加更多希望。

张桂梅自己知道,她正是在与时间赛跑,这时间里有女娃们多彩的未来,有她无悔的人生。华坪女高建校12年,成就了1804名大山女孩的求学之梦,本科上线率排名丽江第一。

从女高毕业的学生,有的考上了清华、北大,有的考进了双一流。如果没有张桂梅,这些女孩子可能早已经在高中前结婚、生子,务农养家,一辈子困在大山里,根本不知外面世界的样子,又何谈创造自己的人生。

女高的孩子们大学毕业后,有的继续攻读研究生,有的成为了律师、医生,还有大部分孩子选择成为了老师。她们的人生选择里,印刻着张桂梅的影子,带着张桂梅的精神。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以及感想 篇2

那年,听说一名企业家可能会捐给学校50万到100万,张桂梅赶到北京与企业家一起做节目。但是就在那几天,老家的哥哥也处于弥留之际,张桂梅做出了无奈的人生之举。学校真的没钱了,这笔资金对于学校和孩子们来说是“救命的”。于是,她选择先录节目。

等到节目录制完成,家里的电话也到了,哥哥走了。从北京到哈尔滨,坐车不过几小时,张桂梅终究来不及见哥哥最后一面。当时家里人也不免埋怨,告诉她“不需要回来了,人都没有了,你还回来干什么。”

那段时间张桂梅情绪十分低落,她与哥哥的感情很深,小时候她常骑在哥哥脖子上玩,上学时雪天路滑,总是会摔倒,哥哥就背着她去上学。哥哥去世前,还时常喊着妹妹的名字。如今,自己却为了50万、100万,错过了与最亲的人生最后一面。

张桂梅改变了无数山里女娃的命运,成就了无数孩子们的命运,自己的人生却充满了遗憾。

不仅是哥哥,她家中另外2个亲姐姐去世,她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学校离不开她,自己身体又不好,她无奈也无力。

一次,她晚上做梦,梦到姐姐到山里找她,朦胧梦境中姐姐说自己找不到住处。梦醒后她赶忙给家里打电话,原来姐姐刚刚去世了。她面对镜头,怅然说道,也许这就是亲人之间的一种感应。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她,为了筹资,连家里人去世都顾不上,更有甚者说她“没有人情味”。亲人相继离去,自己背负着种种不理解,张桂梅心里又怎能不难过。她说,“做一件事是要选择做一些牺牲的。”一边是大山里的孩子们,一边是自己的至亲,她还是选择了孩子们。

面对人生遗憾,她哽咽说道,如果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在另外一个世界见就行了。如果没有,那就对不起了,只能是这样。

记者问她,面对这么多人质疑,舍弃了这么多,你得到了什么。她说“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幸福。哪怕我救了10个,我也觉得值了。”

她常说,救了一个女孩,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就相当于救了好几代人。从她这里,起码的贫困阻断了,愚昧阻断了。对于后来的世界,我们多了一份精彩,少一点苦难也是好的。

张桂梅在这条路上牺牲了太多,丈夫去世后自己没有生育再婚,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肺病困扰着她不能再讲课,她就退居二线,管理监督孩子们起居。

不解、无视、误解,对于张桂梅来说不如改变孩子们的命运重要,哪怕是1个、10个。而谈到对孩子们的期待,她却说不希望孩子们百分百学她。

她坦言,自己走来也有诸多无奈,她认为人还是要有一份天伦之乐,她自己失去了享受天伦的机会,但孩子们还有更多样的未来。她不希望孩子们总想着“老妈”做了什么贡献,然后选择来学她。孩子们“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成为自己家庭的“小英雄”,就够了。

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以及感想 篇3

“把大山女孩送进大学”,这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始终不变的追求。女高从无到有,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这个坚强后盾,离不开对信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离不开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我们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坚持用红色文化育人。建校初期,招生十分困难、条件设施简陋、教学经验不足、学生基础较差……经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学校只剩下8名老师。在这8名老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我深知:只要有党组织和党员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传承红色基因对老师十分重要,对学生更是重中之重。党员教师佩戴党徽上班,每周带着大家学习革命先烈光辉事迹。学生们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面对困难不怕流血牺牲、敢于拼搏的精神,从而激发起勤奋学习的昂扬斗志。实践证明,女高的成功与红色文化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密切相关。正是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

女高的教育教学实践,生动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努力把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与判断力,容易学习、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通过讲授党的历史、诵读经典、讲述革命英雄故事,让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共产主义信仰的温度,在潜移默化中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如何把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红色基因的传承,并不只是知识的讲授,同时涉及学生的心灵塑造和深层情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女高所有教师都要厚植共产主义信仰,传承红色基因,用真情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我的学生肖玉娟对我说:“我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入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在学生们心中深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帮他们把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做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民教师,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Phw1.COM展读推荐

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心得感悟系列3篇


根据您的要求一篇好文编辑准备了这份实用的“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心得感悟”,希望这些视频能够让你更了解该行业动态。 感言是充滿情感的文字,能夠表達內心的感受,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或者其他重要场合。就可以发表一些感言,说出自己的心声,感言可以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温暖和活跃。

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心得感悟【篇1】

有的人所从事的事业注定不朽,有的人终将被时代永远记住。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人。

张桂梅的人生原本是平凡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幸的,可是因为与大山深处的教育结了缘,因为一辈子不忘初心的矢志坚守,因为圆了1600余名贫困女生的大学梦,张桂梅的人生变得无比精彩,也让太多人的人生看见了光明。

张桂梅是一位人民教师,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1990年由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张桂梅30年如一日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足以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可如今已经62岁的她一身病痛却仍然坚定前行。这份对教育事业浓到化不开的爱,这份对贫困学生割舍不下的牵挂,无疑是这个时代里最美的风景。

张桂梅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看到贫困地区教育的贫瘠,看到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无学可上,张桂梅一次又一次开启逆向选择,在那么多次的选择中,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反而是不断地走向贫困山区。这份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情怀,这份甘愿自己吃苦也要让孩子们拥有明天的伟大,无疑是这个时代里最催人奋进的精神。

成事从来不易。我们之所以被张桂梅感动,不仅仅是因为她几十年如一日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付出,更是因为她以柔弱之躯干成了在别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干成的事。创建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一所专供贫困家庭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资金从哪里来,师资如何保证,生源有没有问题,哪一项都是棘手的问题,如果稍微打一下退堂鼓,这事也干不成。可事实证明张桂梅以病弱身躯的干成了,其中的艰难不易可想而知。

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定是无私的,在这一点上张桂梅绝对堪称表率。几十年来,她的心里只有学生,她的心里只有教育,她把自己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钱,却舍得“花大钱”请学生出去改善生活,她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却出手“阔绰”地捐出100多万元工资和奖金资助教育……正是因为这种不忘初心的坚守,正是因为其“超人”般的意志和付出,1645名学生从华坪女子高中走进大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无儿无女的张桂梅也成为了1000多个孩子的“妈妈”。

“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张桂梅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但是她所干的事业却灿烂光辉。坚守一名党员和教师的初心,张桂梅温暖着自己的人生,更照亮了别人的世界!

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心得感悟【篇2】

对于从小在哈尔滨长大的张桂梅来说,那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她,也培养了她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20多年来,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着铸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看似瘦弱的张桂梅,却伟岸挺立于人民群众的心里,彰显着笃定、坚韧的力量,映射着忠诚、担当的品质,传递着大爱、柔情的暖意,散发着先锋榜样的光芒。这位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国十大师德标兵、全国十佳知识女性、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那样的动人心扉、高大巍峨。

“自满则败,自矜则愚。”张桂梅永不自满拼搏进取,才让她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桂梅永不骄矜,才让她斩获了无数荣誉。从张桂梅儿童时的成长经历,人们也可窥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蛛丝马迹,收获铸魂育人的宝贵启迪。

张桂梅小时候过清明节,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八女投江的地方,向孩子们讲述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八名女官兵,为保全部队主力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壮烈故事。烈士誓死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现的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抗日英雄故事是张桂梅成长的丰富营养,激励并锻造了她勇毅果敢、一往直前的品格。她之所以成为楷模、闪闪发光,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为党和国家建树颇丰、贡献颇巨,与她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不无关系。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一个根本性原则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条件,所以,怎样铸魂育人,就是一个重中之重的环节。

张桂梅不但是教育铸魂育人的一个硕果,放大了铸魂育人的价值,而且是铸魂育人的践行者。作为教师的杰出代表,她是孩子心目中的“妈妈”,又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在她的教育下,孩子们不仅能吃苦、善学习,还有一颗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心。铸魂育人,是张桂梅光辉榜样的一个亮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像她那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铸魂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贡献才智、芬芳桃李。

学习榜样人物事迹心得感悟【篇3】

我经常听到一些学生抱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方向和动力。我想那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没有榜样。榜样,就在我身边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现代浮躁的生活像沙尘暴一样刮过,埋没了我们的身影,也使我们失去了方向。事实上,如果我们有一颗光明的心,你会发现:

其实,榜样,就在你我身边。

我的例子是xx教授,一位中国著名的超级稻育种家,他非常严谨

的治学态度、专注的探索精神缔造了北方水稻超高产理论,沿着前人开创的“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和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潜心研究,最终创立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并选育出一系列超高产新品种,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亩产均突破 800 公斤,尤为重要的是,还较好地解决了

各国水稻专家都在苦苦求索的”超高产与优质相矛盾”的世界性难题,基础研究之树结出丰硕应用之果。

我第一次知道陈老师在研究生入学教育讲堂。每年,不管xx多忙,他都回回到学校讲课。他告诫学生,要“先修德、次修身、再修业”。所谓

修德就是知足、感恩、礼让。他坚信好行为是“修”出来的,告诉学生要时刻注意小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做完实验用具要收拾整洁,“拖鞋不进实验室,高跟鞋不进试验田”。久而久之,这些都成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榜样事迹有感心得集锦


榜样事迹有感心得 篇1

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大山遮得严实的村庄,缺水是草王坝的穷根。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吟唱着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村里有一位老人叫黄大发,他不甘心、不信命,偏和大山较劲,他用36年的时间干了一件事——修水渠。

黄大发,1935年出生于草王坝村,23岁光荣入党,这一年,他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意气风发的黄大发撂下了“狠话”:修水渠。于是,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黄大发带领草王坝村民修渠,这是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可现实无比残酷。他们不懂技术,测量仅靠竖起竹竿,两边人用眼睛瞄;缺少水泥,沟壁上直接糊上黄泥巴作数;没有导洪沟,沟渠不盖板,洪水一来,脆弱的沟渠被冲得稀巴烂……

壮志未酬誓不休。为此,黄大发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就立刻背着干粮匆匆上路,前去“取经”。

1992年的春天,黄大发带领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日复一日不停歇,黄大发每天带着200多人的队伍进山,施工队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们在后面挑土砌堡。

苦心人,终不负。1995年,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沟边,人山人海,鞭炮声、鼓掌声,不绝于耳,杀猪摆席、搭台庆功,好不热闹!这是草王坝村民们最高兴的一天,千百余年的梦终于实现了!大伙簇拥着黄大发上台讲话,站在台上的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一个字都说不出口,眼泪顺着黝黑、皱褶的脸庞直往下流。

“不怕山高石头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造梯田,穷村变成金银窝。”如今的草王坝,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榜样事迹有感心得 篇2

有的人所从事的事业注定不朽,有的人终将被时代永远记住。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就是这样的人。

张桂梅的人生原本是平凡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幸的,可是因为与大山深处的教育结了缘,因为一辈子不忘初心的矢志坚守,因为圆了1600余名贫困女生的大学梦,张桂梅的人生变得无比精彩,也让太多人的人生看见了光明。

张桂梅是一位人民教师,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1990年由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张桂梅30年如一日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足以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可如今已经62岁的她一身病痛却仍然坚定前行。这份对教育事业浓到化不开的爱,这份对贫困学生割舍不下的牵挂,无疑是这个时代里最美的风景。

张桂梅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看到贫困地区教育的贫瘠,看到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无学可上,张桂梅一次又一次开启逆向选择,在那么多次的选择中,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反而是不断地走向贫困山区。这份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情怀,这份甘愿自己吃苦也要让孩子们拥有明天的伟大,无疑是这个时代里最催人奋进的精神。

成事从来不易。我们之所以被张桂梅感动,不仅仅是因为她几十年如一日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付出,更是因为她以柔弱之躯干成了在别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干成的事。创建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一所专供贫困家庭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资金从哪里来,师资如何保证,生源有没有问题,哪一项都是棘手的问题,如果稍微打一下退堂鼓,这事也干不成。可事实证明张桂梅以病弱身躯的干成了,其中的艰难不易可想而知。

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定是无私的,在这一点上张桂梅绝对堪称表率。几十年来,她的心里只有学生,她的心里只有教育,她把自己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钱,却舍得“花大钱”请学生出去改善生活,她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却出手“阔绰”地捐出100多万元工资和奖金资助教育……正是因为这种不忘初心的坚守,正是因为其“超人”般的意志和付出,1645名学生从华坪女子高中走进大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无儿无女的张桂梅也成为了1000多个孩子的“妈妈”。

“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张桂梅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但是她所干的事业却灿烂光辉。坚守一名党员和教师的初心,张桂梅温暖着自己的人生,更照亮了别人的世界!

榜样事迹有感心得 篇3

陈定昌同志1937年1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1957年9月至1963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二部,1965年起先后担任七机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工程组长、副主任、主任;航天工业部二院二部副主任、主任;国防科工委精确制导技术专业组第一届、第三届组长;航空航天工业部二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精确制导项目实体管理负责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中、低空防空导弹总指挥;长峰科技工业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二院科技委主任、总设计师;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防科工委国家安全重大基础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二院项目总研究师、总设计师;国家高技术863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项目总设计师,科技委副主任、高级顾问。

陈定昌同志是我国战略防御技术体系的倡导者和体系建设的引领者。他推动了我国空天防御体系能力建设,为信息化条件下新质杀手锏装备研制,形成制衡强敌的战略威慑能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作为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着力推动和促进精确制导技术的大跨度发展,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确制导技术发展战略新观点和新思路,为我军精确制导装备跨越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防空体系研究的重大贡献者,成体系提出防空装备发展规划,开启了防空装备体系化发展新篇章;是我国三代防空装备的实践者、拓新者和谋划者,解决了第一代防空导弹面临的U2飞机干扰难题、主持了第二代防空导弹制导系统和系统总体设计工作、主持攻关了第三代防空导弹关键技术。

榜样事迹有感心得 篇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主题,也是十九大的精神核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榜样3》专题节目正是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再现各个领域的党员代表们的模范事迹,更加诠释了作为党员信仰的坚定以及纯粹的奉献精神。

观看《榜样3》专题节目后,深有感触。节目中请来的党员代表们看似平凡,但是却在生活中默默奉献不计得失,他们的精神尤其令人感动。

首先是宋书声老先生,一名令人尊敬的翻译家,用一生的时间来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的过程十分枯燥,也容易令人中途放弃,但是宋老先生却坚持了下来。正是因为心中有信仰,坚持了自己的初心,从而为马列著作翻译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坚持是对信念的淬炼,并甘为真理付韶光。

整个节目中最令人动容的事迹是一名叫贺星龙的乡村医生。他的出诊范围是28个村将近5000余人,由于乡村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因此他出诊时从不收出诊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有人需要便随叫随到,骑坏了很多辆车,背坏了很多背包,甚至自己垫付高额的医药费,但是他从未抱怨过,至今仍然在坚持为乡村的人们看病。本来他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他却坚持留在乡村里,因为他学生时期出去学医的学费是全村人们一起凑的,当他背着装满3000余元的零钱的麻袋,便在心中许下誓言学成后要回到乡村当医生,直到现在,他依然坚守着当初的誓言,初心从未改变。

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典型模范事迹的代表党员,如中国的核心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者,始终奋斗在缉毒前线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缉毒刑警,科学技术领域研究高温超导的科学家,带领贫困乡村走向致富路的党支部书记,还有我国的国测一大队,他们不计次数的深入危险,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我国的大好河山,纵使牺牲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每一桩事迹都感人至深,这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好的诠释。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正如节目中所说,生逢伟大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创造伟大事业是我们的责任。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使命是历史的责任,是澎湃的动力,是推动国家向前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榜样同行,奋发有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榜样事迹有感心得 篇5

陈定昌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高度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将毕生心血全部倾注到航天事业之中,殚精竭虑、奉献终身,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为国家铸就空天神盾。作为德馨品高的战略科学家,他敢为人先、勇攀高峰,始终站在国防技术前沿,以战略意识和超前思维,创造性地解决了诸多世界级关键性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我国国防事业持续高水平发展,成就了中国导弹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求真务实、尊重科学,以团结协作、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逐步完成了我国空天防御体系的探索研究和基本建设,在我国航天科技界和国防领域中享有崇高威望。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始终以“不计得失、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在成绩面前更多考虑别人的贡献,在失败面前考虑自己的责任,堪称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他始终站在我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注重人才培养和大胆使用,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堪当重任的科技专家,有力支撑了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

陈定昌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航天事业鞠躬尽瘁。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使航天事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航天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心得体会优秀3篇


写心得体会,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什么样子的心得体会才算是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呢?如果您想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可以试试阅读一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心得体会优秀”,继续阅读下方的文章以获取更多有关该话题的资讯!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心得体会优秀 篇1

我们应该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是要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开拓视野;就是要勤奋学习,善于创造,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提高创新能力,勇于创新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完美人格品质,努力做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就是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现在的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就应该做到刻苦学习,做一个学生应该做的。毛主席曾对青年人这样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青年人是朝气蓬勃的正如初升的太阳,我们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论自己在什么岗位工作,都应做好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才能不辱时代所赋予是使命。

五四青年运动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和爱国精神永不磨灭。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我们就要做出实际行动,用知识财富来武装自己是我们义不容辞是责任。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事业发展。

所有的朋友们,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努力进取,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更强大的国家。

作为当代青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勇立潮头开风气之先,奋发进取创时代伟业,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现代社会,做出青年应有的贡献,在自己的人生篇章中,写下绚丽的青春。

贡献出我们的青春、智慧与力量,这是我们作为青年所应该做的事,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吧!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心得体会优秀 篇2

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广大青年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提供了广阔舞台。在载人航天、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建设工地,到处有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考验面前,到处有青春跃动的风景。改革开放让当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从载人航天精神到抗洪抢险精神,从抗震救灾精神到北京奥运精神,每一种时代精神,都包含着青年的激情创造。

鲁迅先生曾用“风雨如磐”“寒凝大地”“万家墨面”等词句描写自己身处的时代。今日之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人民的面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青年更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开辟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有赖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发愤学习、锻炼成才、不懈奋斗。

青年充满激情,在新时期如何传承爱国主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和谐稳定的局面和历史性发展机遇来之不易。青年富有雄心壮志,只有把炽热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行动,才能让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青年敢为天下先,在新时期如何展现进步风采?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青年富有创新精神,不仅要在本职工作上成为行家里手,而且要敢闯敢干,勇于担当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生力军。只有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青春才能永葆活力。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心得体会优秀 篇3

人口普查时,她挨家挨户走访;疫情期间,她为居家隔离居民细心服务;平时心系社区居民生活,这个人就是大连市社区工作者王超,1月22日,她的生命定格在了36岁。

近日,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辽宁省青年联合会追授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安路街道天兴社区工作者王超同志“辽宁青年五四奖章”。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大连市青年联合会追授王超同志“大连青年五四奖章”。

王超,女,汉族,1984年4月出生,2008年12月参加工作,201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安路街道天兴社区社区工作者。2021年1月22日下午17时50分左右,王超同志在张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公告时突发脑溢血晕倒,紧急送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6岁。

王超同志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在服务群众中,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积极为辖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在本职岗位中,精研业务、创新方法,是社区的“活地图”“万事通”;在疫情防控、社区“两委”换届等重大任务中,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屡次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畏艰险、不辞辛苦,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大连青年的忠诚、奉献和担当。

王超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社区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12年如一日敬业奉献,2012年,身为共青团员的她,参加团市委主办的大连首届“俊”青年评选,并获得敬业“俊”青年称号,王超同志爱岗敬业的事迹在9年前就已获得社会各界认可,她的成长进步也一直在各级党团组织的视野和关心中。现在,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大连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也称得上辽宁青年的时代楷模。

全市各级共青团和青联组织要广泛学习宣传王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将学习宣传工作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学习王超同志的坚定信念、民本情怀、质朴品格、踏实作风和战斗精神。全市广大团员青年要以榜样为示范,以先进为引领,积极做五四精神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新时代辽宁精神的践行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努力为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王超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1月22日17时09分,辽宁大连社区工作者王超突发疾病倒在岗位上。18:20,因抢救无效,王超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36岁。

当救护车赶到现场时,她手里还紧紧攥着未张贴完的居委会换届3号通告。

辖区居民于先生说:“王超对工作特别认真。我旁边的新邻居是个租户,作息没规律,我们这些老邻居对他们的情况也不熟悉,为了了解这一户的信息王超足足跑了5次,终于把表给填上了。还有好几次,都晚上八点多了,王超还在挨家挨户地敲门,我问她吃饭了没有,她却对我微微一笑,我便知道了这个傻孩子又是为了工作忘记了吃饭,真让人心疼。”

本文来源://www.phw1.com/p/164.html